李泓冰:上观的“腔调”

李泓冰:上观的“腔调”

hyde023 2025-09-05 装修奥秘 2 次浏览 0个评论

上海的媒体总在改革转型之时,每每屡作奇峰,可以说创新与改革的基因是渗入其骨血的。如今,在全国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中,上海又有开先河的举动,今年1月1日起宣布“三端合一”——“老牌”三大报——解放日报、文汇报、新民晚报,共建共享“上观新闻”客户端。这样的“大胆”举措相当引人注目,有点赞,也有疑惑,我就是疑惑者之一:这三家报纸,每一家都名头响亮,特色鲜明,各家采编人员也各有绝活儿,想做到“合”而不同,大不容易啊!

“三端合一”改革8个月了,观察下来,上观新闻各项关键数据大幅提升。此例一开,全国不少地方纷纷跟进。不过,我更关心的是数据背后,那些闪闪烁烁的心思,那些明明灭灭的内容。

从全媒体发展的大环境来说,上观的这一轮推陈出新,非但不处顺境,甚至可以说路途坎坷。舆论环境纷繁复杂,新技术新玩法眼花缭乱,社会对媒体的评头论足甚至不屑一顾甚嚣尘上,作为上海互联网传播“旗舰平台”,“上观”怎么立住自己的品格,推出让人信服的内容,展现符合上海排头兵、先行者地位的开放包容形象?

“上观”的名字很有意思,其曾用名“上海观察”,既是“观察上海”,也有“以上海的视角观察世界”的意思,恐怕还有“上乘观点”之意。

8月28日,新上观再度改版,提出更加聚焦本地化、精品化、数智化,并喊出“读懂上海 第一选择”的口号,明确了目标定位,透露了一些心思。显然,这个客户端摆明车马,要与上海这座城市绑得更紧,这让我想到上海人爱用的“腔调”一词。

那就索性猜一猜“上观”的腔调,或就是坚持应该坚持的,改变应该改变的,风格鲜明又不拘一格,思想解放又不失规范,胸怀大局又关注细微。上观的受众,集中在长三角、在长江一脉,也在关注上海关注长三角的人群中,这样的受众普遍有较好的媒介素养,他们的期待,从来不是戳手可及的零零碎碎,更不是那些耸人听闻、似是而非的流量渣。

从价值观的角度来说,能在每一字、每一句、每一帧的内容中体现守望改革开放、激扬以人为本,坚守上海市应开放而生、因开放而兴的底色,这更是腔调。

这些年媒体技术、形式不断跃迁,也有一些大家诟病的现象。比如今夏各地洪灾频仍,一些媒体鲜有出现在抗灾现场,漠视民瘼,却突出推送洪水中的动物趣事以博取流量,已经有坠入西方媒体时有出现的“黄色新闻”之嫌。日常那些随处可见的“键盘党”“标题党”,让人不堪其扰。记者沦为平台打工人,当然得不到想要的尊重。

我问过上观的同仁,他们也难以免俗,也会有流量焦虑,但目力所及,他们还是在坚持做一些看似不合“流量逻辑”,却真正能让一家媒体体现价值、获得尊重的事情——并且,做这些事,未必没有流量,反而更可能得到“有美誉度的流量”。

比如,对于“现场”的执着坚持。

去现场,本是新闻人最基本的职责,但现在有多少人宁愿在网上抄来抄去,甚至放任AI大模型编来编去,也不愿(或无力)往真正的现场挪动半步。上观有一个“原点”栏目,前阵子刚出版了一本报道集,名字叫《相信抵达的力量》。我惊喜地发现,在越来越多的媒体放弃现场、放弃重大公共事件的话筒的时候,上观的记者不甘做“二传手”,还在努力地逼近和抵达现场,尽可能拨开迷雾、揭示真相,没有让新闻的“原点”成为媒体的“盲点”。

上观每周都有不少舆论监督报道,像《记者暗访上海出租车违法改装:路边交易,“小马达”“断码器”20分钟装全套》《道路护栏“长出”玻璃纤维扎人》《上海商户申请外摆位遇阻:店门口有7米宽空地,却屡被告知“不得跨门经营”》《十余年的“水帘洞”何时休?》等等,切口都不大,背后的问题却很典型,有久拖不决的积弊,更有系统性的漏洞。没有扎实的采访甚至长达数周的暗访,是不可能准确完整揭示问题进而推动解决的。我想,这很好体现了上观的取向:无论技术、平台怎么变迁,我们对新闻内核的坚持应该是不变的,对现场的还原、对真相的追求应该是不变的。

可以说,底蕴厚重的三大报总有一些好作品“弹眼落睛”,可以作为上观腔调的延续和革新。比如第二季度的解放日报记者在上观新闻的几篇报道,《观见对话|王战:上海要再做几件“人无我有”的大事情》(朱珉迁、胡幸阳)《人物|韩国新总统李在明:淤泥中也能开花》(廖勤)《打捞“天才围棋少年”坠楼事件沉没的信息》(郑子愚、李昂)……这些源自思想现场、国际现象、突发事件现场的作品,就很典型地凸显了“上观”对新闻的坚守、对现场的渴望,以及对高度、深度、宽度、温度、锐度的把握能力。借用这几篇作品的标题,再来揣测一下上观的腔调,那就是追求党媒担当——媒体要做“人无我有”的大事情;专业能力——去现场,寻找碎片化指控另一面;适应并改变环境——淤泥中也能开出花来。

上观的把握能力,还在于对“洞见”的不懈追求。

上观改版,显著增加了观点的浓度。评论言论、思想理论,占据了不小板块,也有从传统政论、时评到深度访谈再到短视频等多种模态;还建立了“大评论”工作机制,初步打响了“观见”工作室、“锋面评论”、“上观时评”等品牌。

现在,我们每天都在看“大片儿”,每一天都在体会风高浪急甚至惊涛骇浪,“赋到沧桑句便工”,给了新闻评论太多的空间和写不尽的题材。当然,在立场大于真相,舆情常常撕裂,AI也常来凑热闹,眼见不再为实的当下,矛盾四伏,挑战万端,风乱而鼓杂,要做定音鼓、风向标难乎其难。点滴似的真相,汪洋般的观点,怎么发声音,既能够不被淹没、被更多人听见,又做到正派公道、经得起历史检验,如何既不“妄语”、也不“失语”,很是考验一个媒体的功力。

上观有不少言论作品(包括那些看似不属传统评论体裁,实则传递鲜明观点和思考的解释性报道、访谈等),看得出作者和他们背后的媒体管理者,是在价值观和深度上有追求的。从《时隔17年,总书记再度考察上海的深意》这类最“硬核”的时政读解,到《国家为何喊停阿尔茨海默症和糖尿病手术?医生:科学探索需“黄灯机制”》这样的第一时间释疑解惑,到《一再反转的“续面事件”背后,流量“黑红”不该红》《图书馆性骚扰事件翻转,武大有三个教训》这样对舆论热点的反思评析,再到对话王战这类看似老生常谈实则不无奇崛的深度访谈,可以看出,他们从未满足于表象层面的“政治正确”,也没有停留在无误却空洞的表态说教,更不像某些“写手”那样摇头摆尾、投机取巧。能够读到的是个中对于时代的关切、社会的关切、历史的关切、人心的关切;若再进一步期待,便是能更游刃有余地贯通天安门与石库门,目光灼灼,既能够领会决策层的意图,又能够盯着基层,瞄着实情,激扬文字,立地顶天,当其下手风雨快,笔所未到气已吞。

当然,在新上观,扑面而来的还有对“创新”的孜孜不倦。显著增加的视频、直播内容,即是明证。许多过去躲在幕后的记者、编辑出现在镜头前,一批融媒与视频工作室脱颖而出,从新闻现场到热点评论、从一线街采到深度访谈,一批批记者先后尝试从图文表达到视频呈现的转化,展现着全新气象。

据我所知,今年1-8月,上观新闻视频日均产量是去年同期的6倍多,不少视频均取得百万+,甚至千万+的大流量;上观的日活数据亦在与日俱增。除了数字,更值得玩味的还是媒体的借之推动的身段之变、语态之变——我们的主流媒体人,正在不断探索一种更适合今天用户需求、更符合今天传播特性的话语体系,来再造其内容的影响力、公信力、传播力。

而其本质,就是回到媒体的初心——回到人,回到现场,回到真诚,回到公众对新闻的期待,拉近媒体和受众的距离,也就是拉近党和人民群众的距离。

外界纷纷扰扰,保持“腔调”不易。但我相信,不忘媒体的初心,不断去伪存真,不断追求真正的守正创新,上观定会更有腔调,并且如他们所喊出的口号那样,以媒体人的格调与努力,展现上海这座城市的腔调。

(作者系复旦大学特聘教授)

(原标题为《上观的“腔调”》)

转载请注明来自夏犹清建筑装饰工程有限公司,本文标题:《李泓冰:上观的“腔调”》

每一天,每一秒,你所做的决定都会改变你的人生!

发表评论

快捷回复: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2人围观)参与讨论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