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评|小妖怪的取经之路与“无意义的工作”

马上评|小妖怪的取经之路与“无意义的工作”

hyde023 2025-08-09 装修装饰 1 次浏览 0个评论

上映至今,由上海电影美术制片厂出品的动画电影《浪浪山小妖怪》的票房已经突破3亿,而且在豆瓣上收获了8.6分的高分。

本片为何能获得公众的好口碑?一种得到普遍认可的说法是,观众从浪浪山小妖怪的故事里看到了身为打工人的自己,从而形成了共情。但是,事情又没有那么简单。

《浪浪山小妖怪》电影海报。

同样是以古喻今,同样聚焦职场文化,但本片和同在热映的《长安的荔枝》带来的观感是截然不同的——后者给人留下的最深感受是“丧”,前者却让很多打工人感受到了“燃”。

这是否有些奇怪?真从职场考核的角度来观察,明明圆满完成工作任务的是荔枝使李善德,而小猪妖和他的小伙伴并没能达成工作目标——和唐僧师徒一样走完取经之路。同为打工人,他们似乎比李善德更“失败”,却又得到了更多观众的喜爱。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现代职场中,人们总是习惯于用客观、理性的态度看待工作,以至于遗忘了自身和工作之间到底存在怎样的关系,由此产生的深刻问题就是工作目标与工作意义的逐渐“分离”。比如,在《甄嬛传》《延禧攻略》《新闻女王》等宫斗剧、权斗剧中,主人公虽然通过种种手段获得了职场上的“成功”,却并没有从中得到多少幸福和快乐。

换言之,如果我们在现代职场中彻底将他人当作“工具”,把工作当作“踏板”,我们也就遗忘了一份工作本可以实现的“个人价值”、一个职业本应该具有的“生活意义”。在《长安的荔枝》中,当上荔枝使的李善德历经千辛万苦完成了任务,换来的只是领导轻描淡写的一句“我尝了一颗,荔枝也就那么个味儿”——这就是“无意义的工作”最荒谬的地方,也是病态的职场文化给打工人带来的最大伤害。

近年来,“内卷式”竞争一直是舆论场关注的焦点。为什么“反内卷”会成为全社会的共识?这不仅是因为内卷本身是一种低质量重复竞争,更因为它正在不断造就工作目标与工作意义的“分离”。

当这样一种病态的职场文化蔓延之后,每一个打工人、每一家企业都会被迫身处一个不得不以纯粹工具理性视角看待世界的处境里,逐渐弱化了对“人”的关注,将工作异化为KPI数字的游戏。在《浪浪山小妖怪》中,为了得到“老板”妖怪教头的赏识,小猪妖不惜耗损一身鬃毛充当肉身锅刷,无疑就是对这一现象最深刻的隐喻。

而小猪妖和他的小伙伴,义无反顾地决定走出浪浪山,并不只是为了找一份更好的工作,获得更多的报酬。否则,他们完全可以在小雷音寺加入反派的阵营,而不是在明知可能失去自我修为的情况下奋力一搏,救下了本与他们并无瓜葛的孩子。

也就是说,小猪妖们也许注定不可能完成工作任务,但他们在旅途中实现了精神的蜕变,从狭隘自私的“小我”,一步步走向了帮助他人、追求梦想的“大我”,这才是取经之路或者说一份工作真正的“意义”所在。

电影的结尾无疑有些“扎心”,小猪妖们在悲壮的战斗之后,终究没来得及说出自己的名字就被淹没在了历史的尘埃之中。但身为“无名之辈”的小妖怪们,却已经被人们铭记在心,因为看似普通、平庸却又勇敢、善良的他们,就像大银幕前的我们。

失意、落寞的小猪妖因为妈妈的鼓励而走上取经之路,决心为村民们做一些好事,感动了许多观众;蛤蟆精虽然有胆小、懦弱的一面,却总能在关键时刻为帮助朋友挺身而出,也让人泪目;看上去不怎么聪明的猩猩怪对天怒吼的那一声“我是齐天大圣”,更把他的梦想和热爱表现得淋漓尽致……他们也许没有孙悟空一般的通天本领,没有哪吒一般的显赫身份,但同样在职场默默耕耘、努力拼搏,是值得尊重的劳动者、打工人。

那么,如何不让他们困在象征“无意义内卷”的浪浪山里,为他们创设更加健康的职场环境,让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为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无疑是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转载请注明来自夏犹清建筑装饰工程有限公司,本文标题:《马上评|小妖怪的取经之路与“无意义的工作”》

每一天,每一秒,你所做的决定都会改变你的人生!

发表评论

快捷回复: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1人围观)参与讨论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