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评丨莫把严肃的汽车碰撞测试当营销噱头

马上评丨莫把严肃的汽车碰撞测试当营销噱头

hyde023 2025-08-01 装修装饰 3 次浏览 0个评论

连日来,“理想新车测试时把乘龙卡车创飞?”一事引发舆论热议。截至目前,涉事三方都已给出回应。

理想汽车方面表示,理想i8和卡车撞击的超级实验,是基于用户真实交通会车场景的模拟,全权委托专业的第三方检测机构测试认证,试验场地、测试设备以及市场端随机购买的测试卡车均由检测机构提供。

作为测试机构的中国汽研,其证券部工作人员回应称,测试的全过程肯定符合所有的规定和标准,不会因为(哪一方)是客户,去刻意调节车辆参数。

作为乘龙卡车生产企业的东风柳州汽车有限公司,则发布公开声明表示,某品牌的碰撞视频“构成严重侵权,并超过正常商业竞争范畴,严重误导和损害公众知情权,对我司品牌及商业名誉带来了巨大负面影响”,并称其涉嫌违反《反不正当竞争法》《广告法》等法律。

理想汽车发布的碰撞测试视频。

汽车安全碰撞测试到底怎么测

汽车安全碰撞测试是检测汽车安全性能最重要的方式之一,通过碰撞试验可以评估汽车车身结构安全、对车内乘员的安全保护能力等,一般有正面碰撞、侧面碰撞等多个项目。它可以为消费者提供重要参考,并推动汽车制造企业持续改进车辆的安全设计,如一些重要的安全设计优化,经常是在碰撞试验之后进行的。

但要指出的是,在全球范围内,标准化的汽车安全碰撞测试,一般都并非直接拿汽车作互相碰撞,而是多采取碰撞墙或移动壁障的方式进行。这从一些常见的汽车碰撞测试视频中也能看出来。采取这种方式,一是出于成本考虑;二来,也更重要的是,车辆互撞模式下,测试条件的稳定性容易存在偏差,从而影响结果的可比性。

因此,这次理想发布的“汽车撞卡车”视频,与标准化的汽车安全碰撞测试,在专业性、严谨度上就留下了值得讨论的空间。

同时,用乘用车与商用卡车碰撞,这种“跨界”测试,看似放大了反差感,但实际参考价值有多大,也是个问题。因为卡车与乘用车在安全目标、结构设计和测试标准等方面都有明显差异。如有网友指出,在空载状态下,卡车重心高,发生侧翻或驾驶舱变形并不能说明“对手”强。

此次事件引发争议,是因为在重量和体积都相差悬殊之下,理想i8居然把大型卡车“创飞”,这似乎违背了物理常识,更颠覆了人们的认知。即便抛开这一点,正如东风柳汽在回应中指出的,由于未公开测试车辆状况(双方车辆是否改装、减配、卡扣是否固定、车辆是否过检等)、场景环境(测试场地状况、车速、驾驶状态等)等关键信息,这起对撞测试的公正性也就需要打个问号。

汽车碰撞测试绝非简单的“两车对撞定胜负”,其核心在于要通过标准化、可重复、可对比的实验环境,科学评估车辆在特定事故场景下对乘员的保护能力。而此次测试,至少从目前一些关键信息的披露看,与这个目的恐怕还有出入。由此,不少网友怀疑这是一种出于营销需要的“表演”。

是“拉踩”还是“无心伤害”?

事件的另一个争议点在于,最初理想发布的对撞视频,露出了卡车的品牌logo,这也给人以“碰瓷”和“拉踩”友商的嫌疑。尽管在很多人看来,乘用车与卡车并非直接竞对,但考虑到“卡车竟然撞不过乘用车”给公众带来的冲击,这一结果难免让卡车品牌承受本不用面对的不利影响。

从这个角度说,即便此次测试结果真实、没有造假,即便露出对方品牌属于“无心伤害”,恐怕也留下了一个不够厚道和专业的观感。

值得注意的是,在近些年白热化的汽车营销大战中,类似的测试——包括直接拿友商进行对比,甚至故意贬低对手,以抬高自己的营销现象,并不鲜见。此次事件引发舆论强烈反应,或也与长期以来公众对这种营销“套路”反感情绪的积压不无关系。

这起“戏剧性”的对撞测试结果是否失真,实际参考价值究竟几何,露出对方品牌logo的行为是否构成侵权,最终只能待相关方面给出更多的说法,并由第三方专业机构、司法机构给出公正界定。但此事搅动的争议至少给出了两个方面的警醒:

一是汽车营销当有边界。碰撞测试这一事关汽车安全和公众知情权的专业性测试,不该异化为车企的营销道具。若安全性能测试被简化为“输赢”的营销噱头,最终受损的还是车企的信誉和消费者的信任。同时,再激烈的竞争,也应尊重竞争对手的合法权益,安全宣传亦应服务于公众教育,而非贬低对手。

二是汽车测试市场当更规范。这几天,某App组织的智驾测试也在行业内引发不小争议。这些都提醒,随着新能源汽车、智能驾驶的兴起,汽车测试市场的规范也要与时俱进。在机构公信力、测试标准和透明度等方面,都应更好适配社会对安全和汽车产业健康发展的更高需要。

转载请注明来自夏犹清建筑装饰工程有限公司,本文标题:《马上评丨莫把严肃的汽车碰撞测试当营销噱头》

每一天,每一秒,你所做的决定都会改变你的人生!

发表评论

快捷回复: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3人围观)参与讨论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