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面新闻记者 | 田鹤琪
国内新材料龙头上海普利特复合材料股份有限公司 (002324.SZ,下称普利特) 决定放弃百亿跨界项目,回归自己的主业。
6月30日,普利特发布公告称,其控股子公司江苏海四达电源有限公司(下称海四达)与浏阳经济技术开发区管理委员会(下称浏阳经开区)于今年6月签订《招商项目合作合同终止合同》。
该项目曾是备受业内关注的百亿级投资。
2023年6月,海四达与浏阳经开区签订了招商项目合作合同,计划在湖南投资建设30 GWh钠离子及锂离子电池与系统生产基地项目。
该项目总投资102亿元,拟规划的主要产品为钠离子电池和锂离子电池,涵盖方形和圆柱两种形态。计划分三期建设:一期投资约30亿元建设12 GWh方型电池项目;二期投资约30亿元建设6 GWh圆柱电池项目;三期投资约42亿元建设12 GWh方型电池项目。
两年后,普利特改变了主意。
该公司指出,由于新能源行业宏观环境的变化,其在新能源领域的战略方向也在不断进行优化。本次项目投资终止不会对公司现有的生产经营和业绩情况产生不利影响。
公告显示,上述项目未开展实质性建设。经与浏阳经开区协商,双方一致同意终止该项目投资,并由浏阳经开区管委会收回上述土地使用权。
普利特主营业务为高分子新材料产品及其复合材料。2022年8月,该公司以11.41亿元收购电池企业海四达,从而跨界进入锂电池行业。海四达的主要产品包括锂离子电池、镍系二次电池等,主要应用于电动工具、智能家电、通信和储能等领域。
海四达的主要产品包括锂离子电池、镍系二次电池等,主要应用于电动工具、智能家电、通信和储能等领域。普利特曾表示,储能电池业务是海四达的核心发展方向。
过去两年,在电动汽车和储能对于锂电池需求激增的预期下,电池制造商大肆扩大产能,叠加电动汽车销售增速放缓,锂电行业面临产能过剩,锂电池价格出现大幅下降。
据彭博新能源财经发布的年度锂电池价格调研报告称,2024年全球锂电池组均价降至115美元/千瓦时的历史低点,较2023年下跌20%,为2017年以来最大的价格跌幅。
由于技术实现突破性进展,钠离子电池价格也在下降。招商证券4月发布的研报指出,钠离子电池成本从2023年的0.8元/Wh快速降至约0.45元/Wh,逐渐向磷酸铁锂接近,理论上成本仍有较大下降空间。
在终止跨界锂电项目的同时,普利特同时公布了新的改性塑料扩产项目。
该公司公告称,其与广州南沙经济技术开发区投资促进局签订项目投资协议。该公司将出资设立全资子公司广东普利特新材料有限公司,并投资建设普利特塑料改性材料华南总部及研发制造基地,项目总投资10亿元,项目年产能预计40万吨。
项目分两期开发建设,项目一期生产含改性聚丙烯(PP)、聚酰胺(PA)、丙烯腈 - 丁二烯 - 苯乙烯塑料(ABS)和聚碳酸酯(PC)合金类的塑料改性等汽车线改性塑料产品。
项目二期生产改性聚醚醚酮(PEEK)、改性聚苯硫醚(PPS)、液晶聚合物(LCP)和碳纤维增强材料等应用于低空经济产业链、人形机器人等非汽车线的改性塑料产品。
改性塑料是指在通用塑料和工程塑料的基础上,经过填充、共混、增强等方法加工改性,提高了阻燃性、强度、抗冲击性、韧性等方面的性能的塑料制品,主要应用下游为汽车、家电行业等。
据观研报告网发布的研报指出,2019-2023年中国改性塑料产量持续增长,2023年中国改性塑料产量为2975.5万吨,同比增长4.77%。
另据东海证券研究所研报显示,中国改性塑料2024年产量已突破3000万吨,改性化率从2010年的16.2%提升至2024年的近30%。
东海证券研究所表示,改性塑料行业仍处于国产替代攻坚期。改性塑料板块在经历了2021-2022年的资本投入高峰后,近两年回归理性。在新能源车轻量化、汽车家电补贴促销等内需政策支持下,下游需求好转,大部分改性塑料企业,如金发科技(600143.SH)、普利特、道恩股份(00283.SZ)等业绩均出现好转。
普利特从事汽车用高分子改性材料30余年。天眼查APP显示,该公司成立于1999年10月,注册资本11.14亿元,法定代表人为周文,其持股比例为40.14%,去年薪酬高达90.37万元。
普利特的前身是成立于1993年2月8日的同济大学普利特化学研究所,其目前在全球拥有上海青浦、上海金山、浙江嘉兴、重庆铜梁、广东东莞、美国南卡等六大生产基地,年产能超过50万吨。
同时,该公司还在全球汽车工业重镇美国底特律、德国达姆施塔特市和墨西哥圣路易斯波托西州分别设立了3个海外技术与营销中心。
普利特表示,随着全球新能源汽车产业的高速发展,其主营产品在新能源汽车产业中供应量快速提升。由于新客户的不断拓展和产品订单量的日益提升,其生产规模和供应能力需要进行增强,目前公司现有产能处于满产状态,在行业旺季时仍存在产能缺口。
因此,该公司拟决定在南沙设立华南总部及采购供应链平台,建设塑料改性材料生产基地及研发中心。
南沙地处粤港澳大湾区地理几何中心,是广东省唯一国家新区、广东自贸试验区面积最大片区、粤港澳全面合作示范区,先后获批国家进口贸易促进创新示范区、综合保税区、放宽市场准入与加强监管体制改革等国家级重大平台政策。
普利特称,由于便利的地理交通位置,南沙是其辐射华南市场的优选地点,且便于开拓新客户,就近满足主要客户的需求等。
值得一提的是,普利特上述二期项目布局的人形机器人赛道,正迎来爆发期。
4月中旬,第二届中国人形机器人与具身智能产业大会在北京开幕,会上发布的《2025人形机器人与具身智能产业研究报告》(下称报告)显示,2025年,中国人形机器人市场规模预计达82.39亿元,占全球约50%。
报告指出,2024年以来,在上下游产业链协同等多重因素推动下,人形机器人产业呈现出技术不断进步与创新、市场规模持续扩大、应用场景不断拓展、政策支持与资本投入加大,以及国际合作与交流加强等发展态势。
根据报告,2025年,人形机器人产业有望从“技术验证期”向“规模化商用期”快速过渡。随着成本下探与生态完善,产业有望复制新能源汽车发展路径,成为中国经济新增长极。
今年一季度,普利特实现营业收入19.34亿元,同比下降0.68%;归母净利润1.09亿元,同比增长38.95%;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为2.6亿元,同比上升308.68%。
该公司一季度合同负债为1.35亿元,同比上升48.5%;一年内到期的非流动负债为3.82亿元,同比下降5.4%。
截至6月30日收盘,普利特报每股10.63元,较前一日上涨0.57%,总市值118.24亿元。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